永济文旅产业
普救寺寺名的传说
2021-10-19  浏览:1710
普救寺寺名的传说 

       普救寺位于山西省南端永济县蒲州旧城东边的峨帽原头。南依巍巍中条山,势若屏障;西临滔滔黄河水,形似襟带。它初建于隋文帝开皇元年(581年),原是一座佛教十方院。为与对面中条山竟的普济寺(即今万固寺,建于北魏)相应,故命名“普救寺”,取“佛门慈悲,佛法无边,普及天下,普救众生”之意。当时规模较小。 


        唐代,武则天当皇帝时,佛教盛行。武则天命人对普救寺进行了重修,于垂拱二年(686年)修成。占地五十亩,始具规模,武则天御驾亲游,赐名“西永清院”。人们为了感戴武则天重修寺院的恩德,俗称为“武则天娘娘功德院”。武则天死后,政权归唐,又复名普救寺。据说山门上“普救寺”幅额还是唐代书法圣手颜真卿的真迹呢。 



        关于寺名还有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说。说的是残唐五代时,天下大乱,争相称王,今天李灭朱,明日晋灭唐。(指后唐李存助灭后梁朱真;后晋石敬塘灭后言唐季从闻)。后来,普河东节度使刘知远灭晋称帝,国德易为汉(史称后汉)。当时有三家节度使不服气,不归降。即风翔府节度使王景崇、同州府节度使赵思境、虚河中府(今浦州)节度使李守贞。他们联合反汉,势力很大。后汉便派招讨使大将郭威前去征讨。



        郭威,字文仲,因颈部有飞雀刺花,人称“郭雀儿”。少时家贫,勤奋好学,文武双全,很会用兵。他一举平定了凤翔、同州二府,杀伤了不少官兵和百姓。蒲州军民得知后,守城之志更坚,围困了一年也没有攻下。郭威闷闷不乐地信步走进城东的西永清院,想在佛前求签问策。寺内老和尚见郭威求签,心中暗想:如今天下大乱,民不聊生。人们厌烦战争,渴望安居乐业。寺内佛不能言,签不能语。我不免代佛而言,替签传语吧。他便将郭威引到大雄宝殿,郭威恭恭敬敬跪在蒲团上,戊诚地捧起签筒摇了起来。摇着摇着,有一根签冒了出来,老和尚顺手拔出,抚须一看,笑道:“将军,你这支签很好啊!”郭威巴不得抽支好签,听言大喜,忙问:“这签是怎么个好法?”老和尚故作认真地说:“将军兵非不勇,将非不精,为何围城一年攻打不开?”老和尚停顿了一下,加重语气说:“只怪将军在同州、凤翔杀心太重啊!你若要破此城,须发善心才是呀!”郭威一下明白了,便说:“城破之日,不伤百姓一人!”说罢拔出腰悬佩剑“叶哈”一声在膝盖上折为两段。第二天果然城破,郭威遵守诺言,未伤一人。人们为了感谢老和尚普救众生的恩德,故把西永清院改为“普救寺”。



        经考证,郭威平定三家节度使属实,更换寺名为虚。因为在唐代诗文中早有“普救寺”的记载。唐贞元年间,大诗文名家元模写的传奇小说《会真记》中就有“蒲之东十余里,有僧舍,曰普救寺”之句;《全唐诗》里录贞元五年进士蒲州诗人杨巨源的《同赵校书题普救寺》一诗中也提到普救寺。故郭威折剑的传说只能当作人民厌恶战争,渴求和平的良好意愿的反映,绝不可当作史料看待,以免以论传论,逻说流传。